明報 <唔使睇醫生> 訪問劉仲恆醫生


作為家庭醫生,每天遇到不同病人,經常需要作出轉介。每當轉介往放射科專科進行儀器檢查,病人往往充滿疑問:「為什麼做電腦掃描,並非磁力共振?」、「我負擔得來,聽說 PET Scan 十分先進?」
 
在從前的《家庭醫生睇醫生》 專輯,我們曾經訪問一些放射科專科醫生,粗略講解各種儀器的用途。今個星期的《唔使睇醫生》請來放射科專科劉仲恆醫生;我嘗試將範圍收窄(好讓內容可以詳盡一點),我們主要談談「磁力共振」的應用及限制。



隨著資訊發達,病人知識豐富。得知磁力共振檢查(MRI)沒有痛楚、沒有輻射,有些病人會問:「每年都做一次全身 MRI,豈不是可以找出所有問題,及早解決?」事情並不是這樣的。 

首先,劉醫生指出 MRI 並不是萬能;有利有弊。

使用 MRI 檢查某些器官,的確較為優勝。包括:腦部、耳鼻喉、乳房、肝臟、胰臟、腎臟、卵巢、子宮等;此外,對於檢查運動創傷(關節和肌肉組織),MRI 也有幫助。

可是,對於一些中空的器官(包括:胃、腸道、膀胱),MRI 影像未必清晰。至於太過細微的腫瘤,MRI 也未必照到。

劉醫生解釋,不同病症,有各自的檢查指引。醫生是會因應病人的需要(一般體檢?診斷病症?)和情況(深入了解病情?),建議合適的選擇。例如:評估心血管疾病(看看血管有否閉塞),電腦掃描(CT Scan)比 MRI 優勝。至於檢查腸道,傳統大腸鏡除了檢視腸璧,可以同時除去瘜肉。

雖說 MRI 無害,但也不是人人適用。MRI 過程需時(最少  30 分鐘);如果病人情況危急,甚至需要搶救,未必適用。此外,幼兒、小童未必合作,不能躲著不動一段較長時間。基於儀器的結構,檢查時候,病人需要躺在一條管道之內。患有幽閉恐懼人士,未必接受得到。

如果想了解 MRI 檢查的好壞,不以瀏覽明報網站(按此連結)或者收看我們的 Facebook Live 對談(按此連結)。如果對於身體檢查或者診斷病症存有疑問,請教你的家庭醫生。



(資料來源:明報 健康版《唔使睇醫生》;16-07-2018)

留言

熱門文章